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运行情况汇报
(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现有在职职工708人,编制床位700张。自2012年9月10日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10个月来,在上级各部门的指导下,医院整体运行平稳,改革配套方案不断完善,门急诊人次和住院人次较以前有明显增加,人民群众的就医负担有所下降,患者的满意度明显上升,医院的业务收入基本保持稳定,各项综合改革措施稳步推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定的工作任务。现将我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运行情况及面临的困难汇报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成立了以院长、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医保、农合的副院长任副组长的医改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由人事、财务、医疗、护理、药剂等 10几个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医改工作专班,并设立了医改办公室,全面督促、指导、协调全院医改工作。制订和下发了《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及《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公立医院改革工作目标责任和绩效考核细则》,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对各科的改革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严格落实医改各项工作。
(二)取消药品加成,改革补偿机制
1、严格执行取消药品加成政策。我院从2012年9月初开始,药剂科将全院所有药品(中药饮片除外)的名称、招标价格、加成后的价格等逐一重新登记造册,重点将药品的中标价格与零售价格分开。
2、调整医疗服务价格。为了在医改中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按照省政府有关文件精神,通过与政府部门沟通、协调,取得了他们的支持与理解,落实了门诊诊查费提高11元/人次,住院诊查费提高33元/床日的合理补偿,提高的这两项诊查费全部由医保基金予以报销,没有增加患者的任何负担。
(三)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
我院已与农合、医保部门签定协议,积极推进支付方式改革。一是单病种定额付费。即以病种核定一个定额总费用,核定的病种按一定的比例结算,患者个人自负剩余部分。我院已将50个病种纳入单病种付费模式,并向社会公布了收费标准。二是总额预算模式。即医保基金主要采用总额预算包干,年底根据考核情况、住院率上升情况、次均费用增长情况予以适当追加。为更好地用好有限的医保基金,我们建立了医院自我约束机制,保证了服务质量,严格控制例均费用,将例均费用始终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四)积极推行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1、合理配置人员。目前,我院现有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02人,占全院总人员编制总数的85.1%;医院编制床位(700张)与人员编制(700人)比例为1:1;病床护士与床位数之比达0.4:1,基本符合国家规定的二级医院人员配置标准。
2、科学设置岗位。2013年1月,我院已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实行全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了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根据业务性质、工作量和工作责任合理调整内部机构,我们打破干部和工人身份界限,实行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临床医疗护理和医技药剂等科室按设置了“关键、重要、骨干和一般”岗位,每个岗位又分为A、B、C三个档次;行政、后勤科室人员则按“职务、工作性质、工作量大小”,将中层干部分为A、B、C、D四个档次,将其职员也分为A、B、C、D四个级别。
3、健全分配机制。2013年1月,我们完成了绩效分配制度改革,并制定了《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绩效工资考核评分细则》,打破了“铁饭碗”。改革后职工现行的档案工资保留,实行新的结构工资,即全院工资由岗位工资和绩效工资组成。岗位工资,是将全院在职职工档案工资60%全部提出作为基数,根据不同岗位重新确定岗位工资,岗位不同工资标准不同。绩效工资,是将全院收支结余的30%和档案工资的40%之和,作为新的绩效工资发放的基数,岗位级别越高,百分比点数越高,绩效工资越多。其总体原则,坚持按劳分配、按“重临床、重一线、重风险、重效益”的倾斜政策,适当拉大分配差距。通过加强人员绩效考核,完善以服务质量、数量和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内部分配激励机制,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医德医风、群众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等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差距,建立了自主灵活的分配机制,充分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提高了工作效率,拟从根本上破除“以药补医”。
(五)完善质量控制,落实监管制度
1、核心制度得到落实。我们加大了门诊病历、门诊处方和住院病历的考核力度,对不合格的病历给予了相应的经济处罚,全院甲级病历率达96.7%。同时,我们还加强了院内感染控制,对重点科室、重点岗位、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实行重点管理,常规物品消毒灭菌合格率达100%。
2、人才建设得到加强。科学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及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并逐步组织落实。2012年9月,我们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合作,在我院开办了在职研究生班,该班共有42名学员,都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每周周末派教授来我院授课,现已完成了所有的课程。2013年,我院已选派16余名医护人员到三级医院去进修学习,以提高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及医院的整体实力,更好的为广大群众服务。
3、县乡联动得到拓展。我们充分发挥“第一人民医院”的龙头作用,积极与各乡镇卫生院开展技术协作、人才交流和管理支持等活动,逐步建立了上下联动机制。2012年,我们先后与陈巷镇卫生院和马坪镇卫生院建立了“技术协作”关系,各选派了1名具有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任卫生院副院长,另外,每周有5名业务骨干轮流参与指导卫生院的业务工作,开展技术培训,培育技术项目,帮助基层医院拓展业务领域,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今年我院又与长岭中心卫生院建立了医疗技术联合体,切实做到上下联动,积极推动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4、行业自律得到强化。一是坚持院务公开,严格执行了政府招投标采购制度,对大型医疗设备、卫生耗材和大型基建项目实行阳光操作、择优选用,对医院的药品、试剂、器械、设备、物资采购以及工程建设招投标,院纪委始终参与其中,有效地防止了违规操作和商业贿赂等腐败现象的发生,杜绝了任何形式的私自采购和人情采购,降低了医疗成本。二是坚持群众监督。建立了职工诚信档案。对住院病人、出院病人和社会监督员调查问卷制度,定期收集群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努力构造和谐医患关系。同时,我们还向社会公布了2部举报电话,设立了4个举报箱,并严格落实“违一罚十,举一奖十”的社会承诺。
(六)严格执行基药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
我院药品始终实行统一招标采购,并优先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目前,我院配备使用的基药品种数(204种)占基药目录品种数(含省增补目录)的42%,基药销售金额占总药品销售金额的23%;抗菌素药物采购数量品种和规格只有35种。
同时,我们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存在的突出问题,狠抓落实处方医嘱点评制度,采取有针对性的整改和控制措施。坚持立足长远、标本兼治加强医务人员应用抗菌药物的教育与培训,增强自觉性和规范性。完善制度,严格奖惩,建立了抗菌药物的考核评价及奖惩等一系列规章制度,让制度管人。通过教育、考核和奖惩,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初见成效,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由原来的81.6%下降到现在的67.9%,下降了13.7%;门诊患者抗菌药物的处方比例由39.8%降为24.9%,下降了14.9%;住院患者药物自费比例由4.41%降为3.95%,下降了0.46%。
(七)积极推行医院信息化建设
根据公立医院综合试点工作的目标要求,我院共投入600多万元用于医院信息化建设。目前,全院已完成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医院住院医生和住院护士电子病历、临床路径、检查信息、远程会诊网络等系统的建设。
2012年10月中旬,全部临床科室电子病历上线完毕。11月初,我们完成了门诊科室电子病历上线工作。12月份,我们又开通和落实了电话、网络、现场预约就诊方式,制定了预约诊疗工作制度,预约就诊病人逐步增多。2013年元月,我们已完成了远程会诊室工作,并已与武汉协和医院签订了远程会诊协议,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
(八)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根据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我院成立了以院长和分管业务的副院长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的“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以及以分管业务的副院长为组长,以各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主要负责全院临床路径相关制度和规划的制定,以及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和技术指导。委员会下设了以临床科主任为组长的“临床路径实施小组”,主要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工作。印发了《广水市第一人民医院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工作方案》,全面指导医院开展的各项临床路径管理工作。
自2012年9月在全院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以来,全院共参与临床路径管理的试点专业达19个,如普外、眼科、呼吸内科等;临床路径管理的病种达50种,如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白内障、社区获得性肺炎等。通过加强临床路径管理,诊疗过程进一步程序化了,医疗行为也更规范了,较好地控制了医疗费用的增长;临床沟通进一步增强了,强化了医患合作,有效提高了医疗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也较之前有明显提升。
(九)更新服务理念,改善服务环境
1、就医环境明显改善。我院门诊综合楼已于2012年10月正式投入使用,内设门诊各科室、120急诊中心、重症监护室、层流洁净中心手术室、层流洁净中心供应室,以及300张床位的病房等,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就医环境。
3、优质护理得到推广。在全院积极推进“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全院优质护理服务病房数由原来的12个推广到13个,优质护理服务病房覆盖率达81.25%。
4、服务理念不断更新。开展了“无论天高路远,产妇接送全免”的免费接送来院产妇活动;开设了“双休日(节假日)门诊”,延长门诊时间;设立“导医咨询台”,为广大患者提供“一站式服务”; 落实了《便民惠民服务20条》,以及由广水市组织开展的“亲商爱商护商” 工作,为在广水投资置业的27家企业老总进行了免费体检;建立了“120”院前急救指挥平台。简化了服务流程,更新了服务理念,方便了患者就医。
5、推行“先看病,后付费”诊疗服务模式。为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我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步伐,更好地向广大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周到的医疗卫生服务,结合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要求,2012年12月,我院制定了《广水市一医院推行“先看病、后交钱”诊疗服务模式实施方案》,现已实施了“先看病、后交钱”90余例,垫付资金70余万元。
二、改革成效
(一)群众得实惠
2013年上半年,我院销售药品4074.2万元,,按照15%药品加成计算,共让利于患者611.1万元,其中门诊药品981.1万元,平均每个患者让利9.1元;住院药品3093.1万元,平均每个患者让利293.1元。患者平均住院自费比例由原来的39%下降到现在的36.18%,下降了2.82个百分点;门诊药品人均费用60.58元,较去年同期减少8.74元,下降了14.42%;基药销售金额占总药品销售金额的23%,广大患者得到了实实在在的优惠。
(二)医院得发展
今年上半年,医院实现总收入1.1亿元,同比增长28%。医院门急诊人次为161939人次,较去年同期增20.9%;出院15832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6.14%;住院手术人次4020人次,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7.3%,医院各项发展呈现良好势头。投资1.4亿元的新门诊综合楼投入使用,病人就诊流程更加合理,医护人员医疗行为更加规范,医患纠纷和“医闹”现象明显减少。坚持“重临床、重一线、重风险、重效益”的分配制度,医护人员的工资水平得到了提高,工作积极性也明显增强。
三、面临的困难
(一)人员工资压力大。我院现有职工991人,其中在岗职工708人,内退职工56人,病休7人,离退人员220人,医院职工中有近60%没有买养老保险,人员工资支出仅靠业务收入支付,压力很大。
(二)人才难招难留。县级公立医院人才缺乏,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有待加强,存在人才“招不来,留不住”等问题。
(三)基建资金缺口大。一是新门诊综合楼工程情况: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预计总投资1.4亿元,现已投入使用。截止2012年9月底,门诊综合楼工程举债8380万元,预估工程决算下欠工程款2000万元左右;二是住院楼工程在农行贷款1237万元。两部分基建资金缺口,共计1.1617亿元。
(四)政府投入有待加大。按照《湖北省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要求对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专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投入应由政府承担,但基于财力短时间内难以得到保障。
(五)医保、农合基金预算过低且拨付不到位。2012年,我院病床设置为400张,农合补偿金额为5985万元,去除孕产妇13万元及外伤补偿400万元,疾病补偿仍为5572万元。今年我院病床由400张扩建至700张,住院预算仅为4210万元,与去年实际差额就达1362万元。由于病床数增加300张,住院病人次增加,新科室的成立、新技术的开展、新设备的应用,医疗耗材价格的增高及自然增长因素,造成住院基金预算更加低于实际水平,无法满足发展、增长及病人的需求。今年市农合办每月拨付款为“基金预算额*85%+孕产妇补偿款”,上半年对我院实际拨付1492万元,与医院垫付额相差2498万元,因资金的过度积压,给我院正常工作带来困难。
四、努力的方向
1、进一步提高认识,改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唯有健康”的医疗服务新理念。
2、进一步降低药价,服务百姓。要让老百姓真正“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3、进一步强化素质,提高质量。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4、进一步强化信息,资源共享。重点是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步伐,逐步实现资源共享,真正让老百姓在我们县级医院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逐步实现“大病不出县”的医改目的。
上一篇:一医院领导慰问征兵一线医务人员
下一篇:市政协委员视察调研一医院医改工作